「開闢港深合作新天地—創新科技」研討會圓滿結束

由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再出發大聯盟、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大灣區香港中心共同舉辦,並由華潤集團協辦「開闢港深合作新天地—創新科技」研討會今日成功舉辦。如欲重溫片段,請按此收看。

現在一起回顧各位嘉賓的發言精要:

梁振英先生首先就大會主旨進行發言,他回顧了過去一年國家就深圳未來的科技發展出台的大政方針,包括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的講話、《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2020-2025年)》,他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力度非常大,進度很明顯,香港的機會非常多。

戴北方先生以《深化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題,為大會做開場演講。他指出,國家對深圳和香港的創新發展都給予厚望,深港兩地政府有必要在認真總結梳理過去科技創新合作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問題和障礙,提出深化合作的具體舉措,涉及中央事權的,通過納入綜合授權改革清單或運用立法變通權,實現障礙突破。

戴先生指出,加強科技創新合作,強化優勢互補,是深港兩地胸懷“兩個大局”、擔當歷史重任的必然要求。深港兩地要在合作機制、規則對接、平臺建設、專案協同、氛圍營造上下功夫,進一步深化合作,主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

梁永生博士演講的題目是《深港「大科創」、聯通「雙循環」》。梁博士圍繞「以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居世界創新集群第二」等關鍵議題,回顧了深港創科發展歷程和特點,從強化創新引領、示範引領等視角暢想深港科技合作未來,他強調應完善創新生態鏈、創新保障鏈以及全生命週期鏈。梁博士強調要注重規則銜接、要素自由流動,通過加強深港創新資源協同配合,牽頭組織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探索完善大科學計劃管理機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重大科研項目組織實施機制(包括主審制、項目經理制、懸賞制等)、以及完善綜合創新創造環境(包括建立國際科技信息中心、國際人才特區等),助力深港聯通世界、融入全球創新網路。

徐揚生教授探討了深港科教合作的實踐與展望。徐教授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粵港澳大灣區在高等教育領域先行先試的產物。徐教授認為,大灣區將是人類歷史上發展最快的地區,應從現在開始著手規劃20年後大灣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他認為大灣區需要營造的是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經濟發展環境;大灣區需要在金融、設計、資訊、健康、製造等領域辦出新的特色;以及應該在6G、資料、智慧、生物醫學、能源等方面做新的規劃和佈局。

沈南鵬先生探討了深港科創發展中的協作和互補。他總結了港深科創發展的「香港智慧」、「深圳速度」,以及港深合作「1+1>2」的光明前景。沈先生認為,深港攜手,優勢互補是大勢所趨,「香港研發+深圳轉化」的合作模式是人心所向,他認為,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建設需要深圳的土地、資金、市場等要素的支撐;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離不開香港的雙城協同,特別是高校資源的支持;展望港深科創的未來,必須對科創人才持續投資、特殊培養。

黃克強先生以《深港應發揮樞紐優勢,打造創科協同》為題,介紹了香港科學園創科生態圈,探討了深度創科服務如何加速大灣區國際創科中心的形成。黃先生指出,香港的核心力量是科研,關鍵是香港科研力量的應用和商品化如何和大灣區接軌,應該注重合作機制的打造。

 

在討論環節,嘉賓從「管產學研資」各個環節討論了港深如何加深合作。

梁振英先生指,香港和深圳的科技合作不僅是科學家和專家之間的合作,也是香港與內地的科學家和投資界的合作,內地有很多很好的創新發明已經到市場化階段,但香港不知道,兩地之間的信息溝通(messaging)還需要加強。

全國港澳研究會徐澤會長指,深港合作已經具備了很不錯的基礎,但現在需要思考用什麼機制把這些力量整合起來,做出一盤好菜。他指合作機制是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在這個合作機制下,通過項目合作、問題導向的思路來加深合作。

李澤湘教授指港深教育和研究方面的合作是比較成功的,但在產業化合方面,香港自己的科技產業沒有做起來比較遺憾,相比之下,深圳的科技產值達2.4萬億。他認為雙循環是巨大的機會,大灣區的定位要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中心,關鍵需要有一大批科技企業和大灣區品牌,要有面向中國和國際消費市場所需要的高科技的產品。

車品覺先生指科創各項要素流通,希望盡早有一個機制實現數據雙向流通,不僅是政府對政府,企業對企業也要打通。

楊德斌先生指在新冠疫情下,在人流流通幾乎停頓下,信息流更顯重要,他希望通過成立大灣區信息技術協會,組織專家,在產業合作和信息合作上向三地政府提出具體的建設性的建議。

邱達根先生期望香港和深圳兩地政府可以有一體化的合作。比如智慧城市的規劃到招投標,兩地可以從源頭就一起推動。他指出在產業帶動方面,私募和風投還有很多空間去做。

葛佩帆女士指推動解決兩地要素流動的問題,需要政府主動提出來,立法會才能通過,希望香港政府更加重視,特別是法規的修訂。她建議可以瞄準一些產業(比如大健康)做一個大灣區沙盒,解決「大門開、小門不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