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大灣區建設為科創發展帶來了難能可貴的機遇,粵港兩地在創新領域的要素流通也日益頻繁。基於此,為推動兩地政府的政策改進,增強民眾對科創合作的認識,我中心於2021年6月開始組織系列小型內部研討會。
本系列座談會通過「線上+線下」的形式,以促進香港與大灣區、首先為深圳的科創合作與一體化為目標,特別以如何排除兩地合作的實際障礙為核心,邀請了包括兩地科創孵化器機構、高校專家學者、以深港为基地的科創企業或投资机构、以及相關政府機構等四個方面的參與者,深入討論深港兩地科創實踐中的問題。
首場座談會於2021年6月3日舉辦,收效甚好,在與會者中反響熱烈。會議集中討論了如何便利科創企業跨境經營的基本問題及相應的政策與法規,會後形成了頗為豐富的研討成果合集,並反饋給了相應部門與機構。後續會議正在策劃中。
環節一:跨境數據流通與監管
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的跨境流通已成為科創發展的關鍵要素,然而,與會者指出,目前內地與香港缺乏統一的數據監管與合規機制,影響了企業的運營與發展。
專家指出,大灣區內三地(香港、澳門、內地)擁有不同的法律與制度,導致數據流通受到阻礙。在這個灰色地帶很多跨境、跨國企業的運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問題亟待解決。所以大灣區各方應從政策、制度、標準、技術等多個層面切入,保準跨境數據流動的安全與效率。
有與會者建議,為確保數據流動的安全與合規,可參考國際經驗,設立「數據特區」或「數據氣泡」。此舉可以允許數據在特定區域(如河套地區)內流通,而不觸及內地監管範圍,避免數據外泄的風險。
而就政策與制度壁壘,除了部分地區「先試先行」的可能性,有與會者提倡「先易後難」的策略,尤其是在規則上的銜接。例如,在兩地數據互聯上,可以考慮香港連接內地公安系統的可能性,由此解決跨境信息認證。相比於個人信息數據,企業數據放開會更易。
此外,部分與會者建議,香港的數據法規應更靠近國際標準,例如歐盟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這將有助於促進與內地的數據互聯互通,並為內地與國際間的數據合作奠定基礎。
環節二:人才培養與流動
人才是科創發展的核心,但目前港深之間的科創人才銜接不暢,與會者普遍認為,香港在人才引進與留住方面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香港的大學與深圳的分校仍未能形成有效聯動,學生在兩地之間流動的渠道有限。此外,與會者指出,香港企業參與科創的程度不高,導致人才留在香港後的發展空間受限。再者,香港的人才政策存在內部矛盾,例如在人才引進上有鼓勵措施,但同時在就業與移民政策上又設有一定的限制,影響人才的長期發展意願。
針對港深人才流動的問題,與會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議。首先,應拓寬人才流動渠道,鼓勵學生與教師前往大灣區創業,形成完整的創新鏈閉環。同時,香港政府應加強對人才政策的研究,例如設立專門的政策研究室,深入分析市場需求與政策調整方向。此外,香港政府應參考廣東省的「人才優粵卡」,建立大灣區人才認證機制,為港深人才提供更多優惠與便利。
在人才政策的優化上,香港政府需轉變思維,不應單純依賴資源投入,而應關注如何提升產出效益。部分與會者建議,香港可重啟資本入境機制,將投資資金引導至創科產業,實現資金與人才的雙向促進。同時,香港政府應揚長避短,發揮香港的資本優勢,結合內地市場需求,打造具競爭力的創科環境。
具體落實方面,與會者提出設立「人才氣泡」或「特區中的特區」,允許通過認證的企業進駐河套,並直接招聘內地人才,從而促進人才自由流動。為進一步推動區域協作,香港政府亦應強化產業發展規劃,減少對金融業的過度依賴,拓展科技人才的發展空間。此外,港深兩地需密切聯繫、發揮協同效應,並考慮打造「大灣區科創帶」,以河套地區為起點,串聯前海、松山湖與廣州,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走廊。
總體而言,與會者強調,香港應充分發揮其資本與國際化優勢,與深圳及大灣區建立更緊密的人才交流與合作機制,以打造具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環節三:金融體系銜接與政策突破
在金融方面,與會者探討了如何打通內地與香港的金融體系,並強調了政策銜接的困難與應對措施。
首先,由於內地與香港的金融監管體系存在差異,直接銜接的成本較高,且風險較大。因此,與會者普遍認為,設立「特區中的特區」是較為可行的解決方案,即透過區域試點降低合規風險,並逐步推進兩地金融互聯互通。
在支付系統方面,有與會者提出,香港的快速支付系統(FPS)可與內地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進行對接,以提升跨境資金流動的效率。然而,這一方案需要建立總量管控機制,以平衡金融監管與市場需求。
此外,與會者強調,香港在金融領域的獨特性不容忽視,「一國兩制」的優勢使香港得以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法律方面,香港的刊憲(Gazette)可以作為大灣區城市的參考,確保新出台的政策保持透明度與連續性,避免因政府換屆或政策變動導致市場不確定性增加。